走进城投·老港低碳循环产业园的“生态苑”,目之所及是波光粼粼的湖泊、随风摇曳的花朵、悠闲漫步的小鹿,俨然一派美丽生态大花园的景象,这里现在已成为了包含固废分类处理、资源能源再利用以及招商引资等多功能的综合型产业园。7月19日,园区获颁浦东新区区级特色产业园的称号。
从“高碳”变为“负碳”
城投·老港低碳循环产业园占地约15.3平方公里,早期因主要采用填埋方式处理垃圾,成为了碳排放的“大户”。“主要的碳来源是垃圾填埋之后产生的大量甲烷气体,这是一种负面效应比二氧化碳更大的温室气体。”上海城投老港基地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曰丰介绍,“2009年,园区开始采用工厂化的垃圾处理方式,杜绝了甲烷气体的无组织外泄排放。”
【资料图】
从“高碳”走向“负碳”,产业园做出了诸多努力,如今,园区内的干垃圾焚烧厂生产电能、湿垃圾场生产沼气,既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,又让整个基地变成清洁能源的“供应商”。同时,各个工厂内皆使用数字化管理模式,由中枢的“智慧大脑”控制整个垃圾处理流程,最大程度减少工作人员接触有害气体。
垃圾处理方式的改变节省出了大量土地,为企业入驻提供了空间条件,吴曰丰表示:“作为低碳循环产业园,我们更希望有一些对环境友好、排放可控、绿色循环的企业入驻,为整个城市的固废处置行业作出贡献,在此基础上,园区也能为他们提供清洁能源,从而形成‘绿色循环’。”
“小虫子”是“大功臣”
园区内的生物资源再利用基地中,有一位闻名整个产业园的“虫王”,他就是上海城投老港基地管理有限公司规划建设中心主任马聪。
之所以被冠以“虫王”称号,是因为他同时也是基地中“黑水虻项目”的负责人。
作为上海市“一主多点”固废处置体系布局的“主基地”,产业园承担着全市约50%的固废末端处理和资源化重任。为了实现资源能源集约高效利用,园区正对生物能源再利用进行研究。
透过玻璃窗可以看见,车间中的架子上整齐地码放着一个个黑色盒子,里面就是该项目的主角——黑水虻。据马聪介绍,车间里有大约5亿条黑水虻,每天能处理约50吨的三相固渣。
“黑水虻处理湿垃圾的原理和蚕宝宝吃桑叶很像,蚕宝宝通过吃桑叶长大,而黑水虻通过吃湿垃圾长大。它变大变肥以后,我们把虫体烘干,可以添加进一些蛋白质饲料,它的排泄物成分在经过处理后也可以作为有机肥的原料,相当于在理想状态下,把垃圾真正‘吃干榨尽’,其资源化利用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。”马聪说。
黑水虻项目从去年10月开始试运行,也是城投·老港低碳循环产业园中的特色项目。在运行过程中,马聪发现,养虫子不仅是技术上的事儿,更是涉及到整个产业链。“如何把上游的虫卵孵化、下游的虫体销售等产业链打通?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。只有真正把整个生物资源化产业链的链条给打通了之后,才可以真正地让生物资源化技术造福大众。”
助力老港双碳发展
“低碳、循环、再利用”是产业园的新名片,目前,园区内有近1万亩的林地,绿化率超过45%,水清岸绿的生态环境让人眼前一亮。
上海城投老港基地管理有限公司党支部副书记、工会主席倪军民是园区里的“老人”了,19岁时,他就来到了彼时的老港垃圾填埋厂工作,目睹园区30多年的变化,他感慨颇深,倪军民说:“现在我们的园区天蓝、地绿、水清、气净,像一个鸟语花香的生态环保大花园,我可以很自信地和周边村民说,欢迎进来参观。”
园区的发展转型不仅改善了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,更为老港镇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。
老港化工工业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陶丽洁表示:“老港镇将把握好双碳战略的良好契机,依托低碳循环产业园优质项目的辐射带动,引入一批具有高技术、高成长、高附加值的绿色低碳企业和碳中和技术人才,成为老港镇新的产业发展空间和经济增长极,为新区双碳经济发展贡献老港力量。”
(来源:浦东发布)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