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甘肃敦煌,人们都会去看看“沙漠奇观”鸣沙山月牙泉。在绵延的沙山之下,还有“一绝”:敦煌葡萄。气候干燥、日照充足、昼夜温差大,再加上特有的沙质土壤,让敦煌具备了生产优质葡萄良好的先天条件。
每年9月份,是敦煌葡萄大量上市的季节。来到鸣沙山下的七里镇,一串串“红地球”葡萄挂满枝头。葡萄架下村民们忙着采摘,一派丰收景象。
“今天咱们不看‘红地球’,看看新品种。”在七里镇大庙村胡海军的葡萄园,敦煌市林技中心副主任常娟告诉记者,要种出好葡萄,不能只靠先天的自然条件,还得有好技术。与常娟同行的,还有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林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、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兰州综合试验站站长郝燕,她是敦煌林技中心专门请来为葡萄新品种把关的。
(资料图片)
敦煌的葡萄主栽品种有两个:“无核白”和“红地球”。老胡以前种“红地球”,近几年来自己试着种植新品种“阳光玫瑰”。“这是从日本引进的品种,2016年,一斤‘阳光玫瑰’卖到120元,当时一斤‘红地球’才卖2.5元。”看到了新品种的价格优势,胡海军从2017年开始试种,直到2020年才找到门道有了收益,但是技术上还在不断摸索提升。
在葡萄架下,胡海军支起一张小桌子,剪下几串果型饱满的“阳光玫瑰”葡萄让郝燕品鉴。“几天浇一次水”“每亩地肥料用多少”……郝燕一边详细了解胡海军的种植情况,一边测着葡萄的重量和糖度。“品相非常好了,但是香味和果粒还有上升空间。”郝燕告诉老胡,目前他已经基本掌握了“阳光玫瑰”种植技术,但是产量需要控制,不然会影响果粒的饱满。
近年来,敦煌市推动以葡萄、李广杏、紫胭桃为主的特色林果产业发展,统筹推进基地建设、品种培育、标准化生产、品质提升、品牌打造、科技支撑、社会化服务建设,不断提升特色林果产业整体竞争力,实现一二三产业协同融合可持续发展。截至2022年底,全市葡萄、杏、桃等特色林果种植面积达11.35万亩,其中葡萄种植面积6.8万亩,特色林果总产量达到18.7万吨。
“新品种虽然规模不大,但对整个产业来说是个有效补充。”常娟介绍,根据产业发展基础和区域气候、水土等自然条件,敦煌打造了阳关镇、七里镇、月牙泉镇等一批葡萄、李广杏、紫胭桃等特色优势明显的专业镇和专业村,形成“一主多副”的特色林果产业发展格局,既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增加农民收入,又可满足敦煌旅游市场对特色果品的多元化需求。
为实现林果业提质增效,敦煌先后制定了葡萄、红枣、桃等十余项地方性标准和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,大力推广普及水肥一体化、高密栽培、绿枝嫁接、设施栽培等良技良法,为林果产业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。同时,实施技术服务网格化管理,建立市、镇、村、组四级技术人员指导的标准化生产网格160个,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5万亩,样板园5000亩,形成划面成格、格中有田、田出样板、示范引领促发展的技术推广模式,全覆盖、深层次推进全市林果产业标准化、商品化、集约化发展。
靳尚红是莫高镇新墩村的技术员,种了十多年葡萄,积累了丰富的经验。“这两年身体不太好,自己不种了,专门当技术员。”见到靳尚红时,他正在同村果农高海军的葡萄园里,“这片葡萄树已经10年了,树龄老化,每年发芽迟,成熟期晚了半个月,亩产量也比丰果期少了1000斤”。
高海军种了10亩葡萄,树龄最长的已经14年了。看着产量上不去,他跟技术员一起分析后,下决心今年采摘后就更新一批葡萄树。靳尚红说,“不仅果树要更新,葡萄种植技术也在不断更新,我每年要参加不少市里组织的培训,将学到的知识再传授给村里的果农”。
围绕特色经济林果产业转型升级技术需求,敦煌先后同甘肃农业大学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、中国林科院等科研院所和国家桃产业、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,针对不同生产环节开展技术培训和关键技术、瓶颈问题的联合攻关。同时,敦煌采取培训到镇、讲座到村、示范到组、指导到户的办法,深入开展林果产业科技培训,每年举办技术培训200场次以上,培训林果种植户1万人次以上。
标签: 甘肃敦煌